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明确将增加6万亿元的地方债限额,并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实施,具体为2024年至2026年每年增加2万亿元。这一政策的核心在于通过发行再融资专项债券,逐步置换地方政府的存量隐性债务。
紧接着,在11月15日,河南省率先启动了这一债务置换进程,成功发行318.169亿元的再融资专项债券,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此外,大连、贵州、青岛、江苏等省市也计划在本周内陆续发行再融资专项债券,预计总规模达到1922亿元。11月25日,浙江省将发行565亿元的再融资专项债,而宁波也将发行249亿元,进一步推动债务置换工作。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议案后,财政部已于11月9日将6万亿元的债务限额下达至各地,部分省份已经开始发行债券,加快政策落实。自11月8日以来,已有七个省市披露了超过3054亿元的地方债增发计划,显示出化债增量政策的快速落地。
从各省市的债券发行计划来看,短短十天内的债券发行规模已超过3000亿元。考虑到年内地方新增专项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基本已发行完毕,这为四季度承接2万亿元的化债资金释放了空间。其中,江苏省一次性发行的1200亿元再融资专项债,为后续的化债资金放量奠定了基础,债券将于11月22日进行招标。
在地方债务化解的过程中,财政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已经根据隐性债务的规模,向省财政厅上报了未来三年的置换额度。预计省财政厅将根据各市县的隐性债务规模、融资平台数量和化债进度等因素,合理分配化债资金。
11月的地方债券市场异常活跃,除了再融资专项债,还有其他类型的地方债券也在发行中。例如,截至11月18日,云南、辽宁、宁波、山西、浙江、吉林、大连和青海等地已披露了约385亿元的再融资债券发行计划,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偿还存量债务”。另外,浙江还发行了63亿元的“特殊”新增专项债,资金用途为“项目建设”,同样用于化解存量债务。
财政部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财政部已安排了1.2万亿元的债务限额支持地方政府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并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再安排4万亿元的新增地方专项债,这将显著增加地方政府可用于化债的资源,预计到2028年,需化解的隐性债务将大幅降低。
由于土地出让收入持续缩水,地方财政面临的收支矛盾加剧,偿债压力加大,因此化债资金的快速落地成为增强地方经济稳增长能力的重要举措。河南省财政厅副厅长刘翔煜在一次政策发布会上表示,河南省将充分利用这一政策机会,严格执行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方案,统筹各类资金和资产资源,逐步化减隐性债务。
此外,财政资金的加快使用和化债资金的及时落地,将有助于推动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速回升。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1至10月,中国的基建投资累计增长4.3%,较前九个月回升了0.2个百分点,标志着基建投资增速首次回升。
地方财政局的负责人指出,化债资金的加速落地,有助于缓解城投公司和银行的资金压力,推动城投公司转型,并释放银行信贷资金以满足市场融资需求。同时,财政部也安排了部分资金用于消化政府的拖欠企业账款,这将利好相关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
中金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压力持续加大,部分行业的应收账款比重上升。化债方案的加速落地将有助于改善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同时,近期中央也印发了关于解决拖欠企业账款的意见,这将有助于缩短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周期,进一步改善相关行业的现金流。
总之,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的加速不仅是增强地方财政稳定的重要措施,也为推动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一系列的政策安排,未来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将得到有效化解,地方经济将迎来更为健康的增长态势。